2018年度重點研發與轉化計劃申報指南
2017-11-15 09:22:00 來源:青海省科學技術廳 點擊:
一、企業研究轉化與產業化專項
突出企業主體、市場導向。重點依托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和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對象,通過企業先行投入研發資金,事后補助的方式,促進新技術新產品的研究開發與產業化,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相關產業鏈條的延伸發展。
(一)支持方向
新能源產業技術體系
1、光伏、鎂電解一體化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突破光伏電能和鎂電解工業無縫銜接瓶頸,實現光伏發電全天候無間斷對電解工業供電,解決光伏發電棄光和電能消納問題。重點開展光伏電站穩定高效直流變壓技術和裝備開發、熔鹽儲能電池開發。要求突破光伏電能直接用于鎂電解工業關鍵技術,獲得鎂電解工藝與電解槽結構對光伏電能適應性規律。建成帶液態熔鹽儲能電池的示范鎂電解槽,電流強度10000安培,直流能耗小于12000kW?h,電流效率大于90%,能量效率大于50%,電解槽綜合能耗16000度/噸以下,金屬鎂的品位大于99.8%,氯氣濃度(V/V)大于90%。
2、光伏發電智能一體化集控技術研究與應用
以提升光伏電站綜合效益為目標,重點開展光伏電站信息采集通訊及數據質量控制、光伏電站智能運維和光伏電站主動參與電網頻率/電壓控制技術研究及應用等。要求光伏電站調頻響應時間應小于10s、調節時間宜應小于20s,控制偏差應小于1%裝機容量;光伏電站調壓響應時間宜小于30s,調節時間宜小于60s、控制偏差的絕對值宜不超過給定值的5%。站內信息正確率99.99%,平臺可靠運行時間>20000小時,完成不少于2座光伏電站的現場示范。
3、MW級梯次動力電池集成技術研究及應用
以提高動力電池全壽命周期使用價值,推動儲能技術發展為目標,重點解決梯次利用的動力電池快速篩選、梯次利用動力電池配組、梯次利用動力電池的自適應管理系統和梯次利用動力電池的模塊化軟連接問題。要求研制適用于電池一致性偏差在10%以內的均衡管理系統,其中電池管理模塊至少能實現 18個以上的電池電壓監測和均衡,電壓均衡效果提升大于 8%,均衡效率>85%;研制適用于梯次電池模塊的儲能變流控制保護系統,功率范圍 10kW~50kW,直流側適用電壓范圍 300~850V,變流效率不低于 97%;研制協調新能源電站運行的梯次利用電池儲能電站監控系統,建成10MW/40MWh 動力梯次利用電池儲能示范工程。
4、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與分時租賃示范
以提高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建立完善充電標準體系,形成可持續運營模式為目標,重點開展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與互聯互通、新能源汽車分時租賃線上線下服務應用示范,建成光儲一體化新能源汽車充電站或快速充電樁,建立各類充電樁不少于20個,其中分體式充電樁最大充電功率達到250KW,最高充電電壓750V;建設多種類型儲能系統減低充電對電網沖擊,包括鋅溴液流電池、鋰電池、鉛炭電池等,總裝機容量達到1MWH。通過增加儲能系統,大功率充電樁介入電網沖擊控制在±10%以內,并建立光儲充電站站級信息監控平臺和充電設施運營管理平臺。
新材料產業技術體系
5、晶硅材料的高效生產技術研究
(1)太陽能單晶硅棒自動化生產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大規模單晶生長全自動工藝及控制實現及關鍵測量技術、硅液面位置的精確控制技術和直拉式單晶硅新型熱場進行技術等,要求建立500噸/年太陽能單晶硅棒自動化生產線1條,熱檢漏泄漏率﹤30mTorr/h(0.5Pa/5min),進行冷檢漏時冷檢漏率≤45mTorr/h(1Pa/3min),單晶硅太陽能電池片光電轉化效率應大于18.5%。
(2)高純多晶硅智能生產關鍵技術研究應用
集成數字化和3D數字化建模優化等技術設計建設一套全新的智能化多晶硅生產系統,利用具有在線診斷功能的數字化智能提高最終控制元件行程測試的安全等級,并建成3000噸/年多晶硅智能生產線一條,且通過智能精細化管控多晶硅生產綜合電耗下降5kwh/kg-Si。
6、高性能鈦合金材料的研究與開發
以提高高性能鈦合金材料綜合性能和降低生產成本為目標,利用電子束爐熔煉工藝,開發新型TA15型鈦合金,要求合金材料符合國標GB/T 5193-2007中A級要求,單個不連續的孔直徑不大于2mm,產品內部缺陷級別達到縱波探傷的超聲質量級別。
7、電池用電解銅箔研究與開發
配套鋰離子儲能和動力電池生產,分別研發高抗拉、高延伸率鋰離子電池用電子銅箔和超薄無載體動力電池用電解銅箔,高抗拉、高延伸率鋰離子電池用電子銅箔實現箔厚6-8μm;抗拉強度≥340MPa;延伸率≥5%。超薄無載體動力電池用電解銅箔實現箔厚5μm;抗拉強度≥280MPa、延伸率≥3.5%。高溫抗氧化性均實現140℃ 烘烤10min無氧化變色。粗糙度Rz≤3;潤濕性≥36達因。
8、微納米結構光伏組件增效薄膜材料的研究與開發
研發用于提高光伏組件發電效率的薄膜材料,通過生長法和熱處理法相結合的制備工藝研究,掌握薄膜材料生長機理、使其與太陽能光譜的極大值匹配,從而提高光電轉換效率。使用在同等規格組件條件下發電量提升5%以上,并要求在不低于20MW的電站上進行示范應用。
9、氧化鎂單晶材料制備工藝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開發以鹽湖氯化鎂為原料的單晶體氧化鎂材料生產工藝,實現短流程、低成本和連續生產,要求氧化鎂主含量大于99.5%、體積密度大于3.5g/cm3,并建立千噸級示范線。
10、氯化鋰電解法生產氫氧化鋰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直接以復雜鹵水體系為原料電解生產一水氫氧化鋰工藝,并集成分離技術解決該生產工藝中的脫硼、脫鎂等問題。實現氫氧化鋰產品純度達到99.9%,符合《電池級氫氧化鋰》(GB/T 26008-2010)標準,并建立200噸/年氫氧化鋰生產線一條。
先進制造產業技術體系
11、大口徑耐蝕高溫合金NO8825擠壓管生產開發
利用680MN擠壓機開發大口徑耐蝕高溫合金NO8825擠壓管生產工藝,重點解決適合于680MN擠壓機組生產中鋼的潤滑、加熱控制技術;研究開發高合金鋼的變形新工藝(擴孔+擠壓方式),要求完成耐蝕高溫合管的試制,Φ914mm、壁厚40-50mm、長度6000~8000mm。
12、3D打印可移動式環保建筑技術集成及示范應用
依托3D打印技術,以天然石膏、工業副產品為原料打印可移動式節能建筑。要求3D打印可移動式節能建筑應用于旅游業,并要求該移動房屋抗震十級,抗曬抗腐蝕,抗折7.3級、抗壓54Mpa,甲醛含量應達到國家住房水平。
13、甲醇蛋白聯產酶制劑技術研究與開發
以煤制碳一化合物為起點,進行煤化工產品的高值化生物轉化研究開發,重點攻克甲醇蛋白聯產酶制劑生產技術、甲醇蛋白纖維生產技術等。要求蛋白菌體濕重達450g/L,木聚糖酶發酵單位酶活4-5萬u/ml,脂肪酶發酵單位酶活2-3萬u/ml。并建成2萬噸/年甲醇蛋白聯產酶制劑生產線一條。
現代農牧業產業技術體系
14、高原現代農業發展方向
(1)雜交春油菜生產技術體系建設
推進“青雜系列”優良品種規?;庇茝V力度,建設面向全國的優質雜交春油菜生產基地,不斷推進油菜雜交化進程。通過項目實施,建立優質雜交春油菜規范化生產技術規范和標準體系,研發規范技術3個以上,制定標準化種植技術標準3項以上,建立標準化制(繁)種基地5個以上,制繁種規模不低于1萬畝,高產田實現單產150公斤/畝以上。
(2)馬鈴薯專用品種脫毒化和商品化生產
優化脫毒種薯、菜用型和加工型商品薯生產技術體系,以種薯產業發展為核心,不斷擴大區域范圍和生產規模,重點推廣加工型、高淀粉型、菜用型等優質專用品種,研發規范技術3個以上,制定標準化種植技術標準3項以上,建立脫毒種薯生產基地不低于2萬畝,標準化商品薯生產基地不低于10萬畝,實現單產1400公斤/畝以上。
(3)糧飼兼用作物繁育推廣技術體系建設
針對我省特色農作物及牧草品種,以建立面向全省乃至全國農區畜牧業發展的生產技術體系為目標,進行全產業鏈技術集成及示范,加快高產優質專用(兼用)型新品種繁育推廣力度。研發規范技術3個以上,制定標準化種植技術標準3項以上,建立種子生產基地2萬畝以上,實現單產150公斤/畝以上。
(4)特色經濟作物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的研究及應用
依托我省特色資源稟賦,瞄準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瓶頸,開展有機漿果、特色果蔬、食用菌等特色經濟作物高產優質種植技術標準研發,并進行產業化生產技術示范。通過項目實施,制定標準化種植技術3-5套,1000畝以上的種植示范區2-4個,新增產值1000萬元。
15、生態循環農牧業發展方向
(1)化肥農藥減施技術模式研究與示范
研究推廣與全省農業生產相適應的科學高效施肥和施藥技術,篩選高效肥料、農藥新產品以及作物全程施肥施藥新裝備,建立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精準施肥技術,基于自動化監測的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機械化施肥技術以及有機類肥料高效施用技術基地,集成創新適合我省不同區域主要作物的化肥農藥減施技術模式并建立相應的化肥農藥減施技術規程與標準不低于3項,在保證作物產量的前提下,項目區化肥氮磷減施15%,化學農藥減施30%以上。
(2)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與修復技術集成研究
圍繞農業面源主要污染源,結合節水農業、秸稈綜合利用、測土配方施肥、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土壤有機質提升、農田殘膜回收、有機肥加工等一系列技術措施,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范區1-2個,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率達到80%以上,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70%以上,農膜回收率達到80%以上,農業氨氮排放量降低40%。
(3)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體系示范
通過種養配套生產、農作模式創新、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等途徑,實現主體小循環。通過農牧對接、蔬菜(漿果)秸稈回收資源化利用、沼液利用、畜禽糞便收集處理中心等節點建設,構建種養平衡、產業融合、物質循環格局,實現區域中循環。以農業產業和沼氣工程、沼液配送、有機肥加工、農業廢棄物收集處理等配套服務設施,構建1套生態循環農業產業體系,使農產品增值10%以上,農民增收10%以上。
16、畜產品精深加工方向
圍繞有機牛羊肉全產業鏈高品質生產關鍵技術環節,集成有機飼料生產、健康養殖、均衡出欄、全生產過程追溯、冷鮮肉屠宰加工、冷鏈運輸等先進技術,實現牛羊肉標準化、連續化、工業化生產。同時依托信息化手段建立從飼草種植到餐桌的全過程化精確有機畜產品追溯體系,提高產品附加值及解決季節性供給問題。研發牛羊肉質量分級標準2項以上,冷鮮牛羊肉貨架期延長至15天以上,建立有機畜產品追溯體系和營銷體系各1套,畜產品銷售收入提高1倍以上。
17、農牧業標準化生產與智能化管理技術示范
以各級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示范區、“星創天地”為核心,以信息化為主要手段,利用大數據分析、移動互聯網、智能控制等技術,綜合集成溫室(暖棚)設施、灌溉設備、傳感設備、監控設備等相關智能管理技術及裝備,開展農畜產品標準化生產和智能化管理技術體系的集成示范,實現農牧業生產標準化和管理智能化,有效支撐糧油種植、畜禽養殖、果品蔬菜和枸杞沙棘4個百億元特色農牧業產業發展。通過項目實施,建設核心生產基地。蔬菜瓜果類園藝作物種植示范基地1000畝以上,示范養殖基地200畝以上。
18、農牧業機械化生產標準研發及推廣
重點開展復式整地、定量施肥、精量播種、高速覆膜、高效施藥、全價收獲等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研究示范,研發輕便型、輕簡化、本土化、組合式中小型配套農機裝備,特別是適于山地馬鈴薯、油菜、蠶豆、青稞等作物的聯合收獲機械輕量化技術、組合式山地耕翻、施肥、平整、覆膜、播種一體化作業技術、適于機械作業的品種、農藝配套技術以及適于燕麥等飼草收獲、干燥、打捆、青貯等機械化生產技術。通過項目實施,引進篩選新型農牧業機械5套以上,研發配套作業機械10套以上,研發機械化種植技術3-4項,形成專利5件以上,推廣示范5萬畝以上,單產提高10%以上。
19、冷水魚產業發展關鍵技術集成示范
圍繞我省冷水魚產業發展,開展虹鱒魚、高白鮭等種質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水體人工控制、疫病防控、高效養殖、高值開發利用等技術集成示范,在保證水質和生物安全的同時,高效開發我省冷水魚資源。重點圍繞高白鮭、虹鱒魚不同生長階段的營養需求,依托蠶豆、菜粕、青稞等我省特色作物資源,開展功能型、環保型飼料開發及示范。通過項目的實施,篩選出適宜的飼料配方1-2個,飼料系數1左右,飼料成本降低20%,降低飼料中的氮磷含量20%以上。魚苗成活率達到85%以上,年培育魚苗300萬尾以上,年產商品魚1000噸以上,產值3000萬元以上。
現代生物產業技術體系
20、大宗特色生物資源綜合利用
開展羌活、秦艽、大黃、白刺、枸杞、青稞、菌類等大宗生物資源活性成份的開發利用,以及枸杞、唐古特大黃等大宗特色生物資源加工過程中副產物或非傳統藥用部位資源、農林生產中廢棄秸稈和枝條的綜合利用關鍵技術研究,進一步開發可用于醫藥、畜禽養殖、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生物能源等后續深加工產品,提升生物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實現3-5種藥用植物傳統及非傳統藥用部位的綜合開發利用。建立青海產紅枸杞、黑枸杞等的地方標準1-2項,提升產品知名度,提高青海枸杞品牌優勢;開發有效成分中間體1-3個,精深加工產品3-5個,生物資源利用效率提高10%。建設年利用800噸的農林加工廢棄物示范生產線一條和示范地基一個,申請專利6-8件。
21、特色微生物資源開發
挖掘有潛在應用價值的特有微生物資源,并進行產業化生產和示范,制定生產技術及相關標準;開展珍稀藥用植物資源可培養植物內生菌和共生菌的分離、篩選與鑒定,探討內生菌對藥用植物生長、抗逆性、道地性及其次生代謝產物形成的影響。明確冬蟲夏草、大黃、麻花艽、暗紫貝母、羌活、手掌參等藥用植物中與代謝產物活性成分相關的關鍵內生菌。篩選2-3個具有開發前景的內生菌菌株,建立相關活性成份發酵生產工藝1-2項。開發2-3個乳酸菌相關食品,制定生產技術及相關標準,并進行產業化生產和示范。
22、特色資源醫藥中間體的研發
針對青海省特色資源如枸杞、沙棘、樹莓等漿果類植物、菌類、以及特色藥用植物,提取制備活性成分,在前期籽油、果粉、提取物等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產品的層次和科技含量,開展籽油的微囊化研究及醫藥中間體的研發;采用冷凍干燥及微波干燥等技術制備無添加的果粉生產工藝;開展特色生物資源高含量活性成分的提取物的制備工藝,提高作為醫藥中間體產品的附加值。明確提取物、活性部位、活性組份或活性單體的制備工藝及質量標準的制訂;制訂不同醫藥中間體的新型制備工藝并產業化生產;申請專利6-8件,制訂地方標準3-4項。
23、功能食品和保健品開發
以青海省特色生物資源為載體,以高值開發利用為目標,研發具有輔助降血壓、降血脂、降糖、提高免疫力、改善睡眠質量等功能性食品與保健產品。開展枸杞、黑果枸杞、蕨麻等青海特色藥食同源植物、新資源食品營養功能新的活性成分提取分離及功效評價。研究功能活性成分提取工藝、功效功能、產品工藝、加工穩定性及加工對功能物質的影響;研發具有市場獨占性及高附加值產品。鼓勵開展開發程度低、特色鮮明、具有開發潛力的青海特色生物資源的開發與研究工作。獲得活性物質與功能成分提取工藝技術及加工技術5-8項;制定加工技術規范與質量安全標準5項以上;開發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4-5個,2-3個品種獲得《保健食品批準證書》;4-5個品種完成功能性食品申報前期研究工作。申報或獲得專利10項以上。
24、特色食品加工及儲運共性技術研發
針對枸杞等食藥植物、新資源食品加工儲運過程中危害因子控制、品質保持、劣變控制等加強研究,重點突破高效分離、靶向萃取、分子修飾、質構重組、新型殺菌、節能速凍和綜合利用等現代食品制造共性關鍵技術。制定加工儲運技術規范與質量安全標準10項以上;并完成4-6項技術轉化;申報或獲得專利10項以上。
高原醫療衛生與食品安全技術體系
針對高原性疾病、地方病防治、重大疾病、常見病及國家重大新藥研發需求,建立天然藥物提取物庫(含化合物庫),利用現代分離技術、藥物高通量篩選技術及現代藥理學手段,解決創新藥物發現、活性部位(功效成分)制備及作用機制研究中的共性技術問題。重點支持市場前景廣闊的生物藥物與新型藥物研發、傳統藥物二次開發、二類醫療器械開發、中藏藥質量標準制定與提高,提升我省醫藥研發總體水平。
25、天然藥物提取物庫建立與新藥臨床前研究
針對青藏高原特色藥用植物資源,利用現代提取分離手段,開展青藏高原特色藥物植物資源提取及化合物分離研究工作。針對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開展復方藥物、組份藥物、單體藥物或靶向藥物的篩選與研究工作。建立40-50種青藏高原特色藥用植物提取物庫(含化合物庫),單體化合物不少于800種。篩選出10-20種生物活性顯著的活性單體或組份。對8-10種療效顯著的成分開展臨床前基礎研究工作。研制1-2種臨床急需和具有市場潛力的中藥新品種。
26、中藏藥標準化和二次開發研究
通過配伍規律和用藥規律挖掘,篩選療效確切的核心藥物組或基本方,創制作用機理明確、質量可控、療效確切的中藏藥新藥。制訂完善中藏藥基本名詞術語規范。開發藏藥材對照品,修訂和提升常用藏藥標準,健全以藥效為核心的藏藥(材)質量控制體系。開發10種可用于質量控制的中藏藥對照品,完成20種常用中藏藥材及10種常用中藏藥復方藥的質量標準的制定。開展特色優勢中藏藥二次開發研究,重點開展質量控制關鍵技術和優化生產工藝等研究,提高2-3個中藏藥的技術水平和質量標準,培育符合社會需求的藥物品種。
27、二類醫療器械引進與開發
結合青海本地醫療水平,著力解決醫療器械水平低、種類少的特點。重點發展醫學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新型植入裝置、新型生物醫用材料、體外診斷技術與產品、家庭醫療監測和健康裝備、可穿戴設備、中醫醫療器械、基層適宜的診療設備等產品的引進與創新開發。推動適宜、高性價比通用醫療器械的品質提升,協同推進醫療器械技術及裝備升級,完善設備標準體系,加強醫療器械在不同層級醫療機構的規范化應用。發展老年人護理照料、殘疾人生活、教育和就業輔助、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等領域的產品,加快人機智能交互、照護機器人等新技術在康復輔具中的集成應用。引進開發二類醫療器械5-8臺套。
(二)申報要求
重點突出企業主體、市場導向,開展科技研究轉化及產業化項目。本專項采用企業先行研發投入,財政資金后補助方式對承擔單位進行支持。優先支持由企業牽頭產學研結合的科技項目。
項目申請單位須提供不低于申請資助經費2倍的自籌科研經費配套資金,項目預期總經費與項目科研經費的比例不低于6:1。
(三)管理處室聯系方式
1、支持方向1-13
管理處室: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處
聯 系 人:李 冰 劉永慶 王杏芳 米 杰
聯系電話:0971-8244566
2、支持方向14-19
管理處室:農村科技處
聯 系 人:常麗娜 苗希春
聯系電話:0971-8233815
3、支持方向20-27
管理處室:社會科技發展處
聯 系 人:楊廣智 趙以蓮
聯系電話:0971-8244588
二、科技成果轉化專項
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推廣機構等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應用初期進入產業化開發,提升相關產業核心競爭力;鼓勵企事業單位承擔由省政府科技管理部門凝練提出的改善民生以及行業發展共性技術難題等公益性的科技成果轉化研究。
(一)支持方向
新能源產業技術體系
1、激光摻雜選擇性發射極太陽電池工藝研究
以開發低成本高效太陽能電池為目標,重點開展激光對硅片摻雜、擴散工藝的對比研究,研究輕重摻雜區方塊電阻的匹配、在高方阻時方塊電阻的片內均勻性,正電極印刷的精準對位以及SE疊加PERC等工藝技術。要求在傳統線上通過增加SE(選擇性發射電極),實驗平均效率達到20.5%,在PERC(金屬穿孔卷繞-發射極和背面鈍化電池)線上增加SE實驗平均效率達到21.5%,擴散方阻在110Ω范圍內,片內不均勻度≤6%。
2、菲涅爾式太陽能集熱技術工業化應用示范
充分利用線性菲涅爾聚光裝置結構相對簡單,綜合造價低等特點,開展該技術在鹽湖領域大規模工業熱水供應中的示范應用,要求建成線性菲涅爾聚光系統集熱面積100000平方米示范基地,實現每小時生產40℃熱水600噸生產能力,綜合光熱轉換效率45%。
3、農村牧區新能源
(1)無干擾地熱供熱技術應用與示范
在高寒地區,通過無干擾地熱供熱技術應用研究,解決冬季清潔采暖問題。主要開展地質構造對系統取熱效率影響、內外隔離地熱取熱、取熱系統與地下環境分離、取熱系統零排放、無干擾地熱供熱對地質環境地熱環境影響、無干擾地熱供熱技術與傳統供熱技術對比分析等相關技術研究,實現單口地熱井熱負荷約500-700kW,建筑室內溫度不低于21℃,節約2/3集中供熱和燃氣鍋爐供熱運行成本,供暖連續24小時運行,建立1至2處示范基地,示范面積達到不小于12000m2,編制高寒地區無干擾地熱供熱技術應用技術標準1套、施工圖集1套,成果1項、論文2篇、專利不少于1件。
(2)鎂質膠凝材料在高寒地區裝配式建筑中的應用研究
為推動鎂質膠凝材料應用技術發展,依托鎂質膠凝材料的特殊性能和我省鎂資源優勢,開展鎂質建筑材料的力學性能、熱工性能、防水性能、抗震性能研究,鎂質膠凝材料在高寒地區裝配式建筑中的應用研究,鎂質墻體材料及構建制備工藝研究,鎂質材料裝配式房屋結構設計與優化研究,鎂質材料裝配式建筑工程施工工藝及構件設計,鎂質材料裝配式房屋經濟、技術和環境評價研究,解決標準化鎂質建材經濟性制備和在裝配式建筑中的應用問題,建立1處示范基地,示范面積不小于1000m2,編制鎂質建材在裝配式建筑中應用技術導則,開發1套鎂質膠凝材料在高寒地區裝配式建筑中應用的綜合評價體系,成果1項,論文1篇,專利1件。
(3)“南墻利用計劃”太陽能清潔供暖技術綜合利用研究及項目示范
開展農村地區太陽能清潔供暖集成技術體系研究,基于青海氣象條件,針對直接受益窗、集熱蓄熱墻、附加陽光間和對流環路式等被動式太陽能供暖技術進行參數優化,建立經濟性和節能性評價指標體系,探索適用于高原地區的主被動式太陽能清潔供暖集成技術方案和推廣機制,合理解決農村住宅冬季清潔供暖問題,實現農村住宅建筑節能率達到65%、冬季采暖日平均室內溫度≥14℃、溫度波動≤10℃、示范農戶50-60戶,建筑面積約5000m2,編制“南墻利用計劃”太陽能利用技術指南1套,成果1項、論文2篇、專利不少于1件。
(4)綠色能源技術節能產品應用示范
為深化完善我省綠色用能體系建設,加強綠色能源技術在農牧業生產生活應用中的滲透結合。在傳統綠色用能的基礎上,開展綠色能源技術在農牧區生活用能、綠色交通出行、農產品綠色加工生產、綠色旅游、生態保護等多領域應用研究。通過將現有單一成熟的綠色能源應用技術進行有針對性的集成綜合運用,形成綠色能源技術在不同領域模塊化應用示范的新模式。開發1至2套新產品,建設2處示范點,成果1項,論文1篇,專利不少于1件。
(5)高寒地區村鎮多元物料高效沼氣發酵技術工程示范
開展牲畜糞便、農村有機質生活垃圾、農作物秸稈等多元沼氣發酵物料理化特性及產氣性能研究測試研究;多元物料沼氣發酵工藝技術集成和發酵裝置優選設計,多元物料的沼氣發酵工程示范集成、運行管理模式與技術經濟性研究。解決村鎮牲畜糞便、生活垃圾、農作物秸稈等的無害化處理和沼氣應用問題。建立1處多元混合物料沼氣示范工程,日產氣達到500m³以上,多元物料的發酵工藝參數1套,成果1項,論文2篇,專利不少于1件。
(6)偏遠地區離網分布式光伏電站并網改造工程示范
針對我省大電網覆蓋偏遠地區離網分布式光伏電站資源現狀,開展偏遠地區離網分布式光伏電站并網改造優化設計,并網改造經濟性對比研究,并網改造電站運維、盈利可持續發展管理模式研究,形成離網分布式光伏電站可持續發展并網改造方案,為改造我省牧區現有離網光伏電站,提供科學可行的運管維一體化解決方案。通過項目實施,完成我省農牧區1至2個電站的并網改造工程示范,成果1項,論文1篇,專利1件。
新材料產業技術體系
4、鋰電產業相關材料的研究與開發
(1)低品位含鋰鹵水萃取提取鋰鹽關鍵技術研究
開發新型高效鋰萃取劑,并采用萃取法從高鎂鋰比鹽湖低品位含鋰鹵水中萃取提取鋰,要求老鹵經蒸發濃縮使鋰含量達到萃取反應的最低濃度要求500mg/L。萃取率達到95%以上,反萃率達到95%以上。并開展工業性試驗,且碳酸鋰品位達到99.0%。
(2)鹽湖低品位鋰高效吸附劑的制備及脫附新工藝的研發
通過不同錳系、鋁系鋰離子吸附劑配方和吸附效果研究,篩選出鹽湖低品位鋰高效吸附劑。并以該吸附劑為基體借助電化學輔助方法開展溶損程度研究及脫吸附新工藝的研究。要求錳系吸附劑容量不低于30mg/g,鋁系吸附劑容量不低于8mg/g,脫附效率經過20循環使用后不低于首次吸附量75%,含孔吸附劑比表面達到150m2/g,孔徑控制在2-4nm之間。
(3)電池級碳酸鋰提純關鍵技術研究
通過氫化再分解和干式和濕式除磁相結合的方式,除去碳酸鋰制備過程中的鈣、鎂和鈉離子,并降低磁性物質的含量。要求將磁性物質降低到100ppb以下的水平、實現鈣鎂離子與鋰離子分離和鉀鈉離子分離,達到電池級要求,并建成3000噸/年電池級碳酸鋰提純生產線1條。
5、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用特殊鋼材料的研究與開發
針對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材料特性要求,進行工業機器人核心零部件用特殊鋼材料成分的設計與優化,并重點開展零部件熱加工和熱處理過程中,材料組織細化和均勻化控制技術研究,實現合金鋼材料力學性能:Rm≥1100MPa、Rel≥950MPa、A>4%,在額定載荷試驗條件下,疲勞壽命達到5000h以上;超負載試驗條件下,疲勞壽命達到50h以上。
6、區熔用高端半導體材料研發
研究區熔硅單晶片用多晶硅產品的制備技術,并開發制備工藝要求的重點裝備,實現中試規模工藝驗證,材料受主雜質(B,Al)≤0.03ppba;施主雜質(P,As,Sb)≤0.05ppba;碳含量:≤0.05ppma;總表面金屬每種元素(Fe,Cr,Ni,Cu,Na,Zn,Al)均<1ppbw。
先進制造產業技術體系
7、高海拔寬溫超大功率液冷風力發電裝置關鍵技術研究
開發適用于高海拔地區的特殊低溫條件下的超大功率液冷風力發電裝置,并開展該裝置的低電壓故障穿越研究和高電壓故障穿越研究。要求海拔適應性在2800~4000米,運行溫度控制在-40℃~+50℃,電網電壓不平衡適應性在8%以下,并網沖擊電流峰值小于發電機定子額定電流峰值的20%。
8、高效高倍聚光光伏模組關鍵技術研究
通過高效芯片,高效聚光系統,高效模組、精準追日系統等技術研發,進一步提升光電轉化效率、降低成本。要求改高倍聚光光伏模組的使用可提高高倍聚光的光電轉換效率達到35%以上,單位安裝容量的組件發電能力提升30%。
9、智能制造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
面向我省裝備制造、流程生產行業重點骨干企業,結合三維建模技術在現代化工廠中的應用,針對企業的生產要素、能效管理、智能決策和生產服務等開展智能制造技術集成應用與示范,實現系統集成、互聯互通、信息融合的數字化企業。要求在2家典型示范企業中開展智能制造集成技術深化應用;示范企業生產數控率達到90%以上,數據及時率及準確率提高到98%以上,產品生產周期縮短15%以上。
10、文化科技創新融合
開展藏文文獻資源數字化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重點突破藏文標準體和手寫體識別過程中使用到的特征提取和分類器設計技術,研發藏文文獻數字化無損采集系統與裝置1套,標準體文字識別率不低于95%,手寫體識別率不低于85%。
現代生物產業技術體系
11、優質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和種植生產技術集成示范
開展青海特色、道地、大宗和珍稀藥材優質種子種苗繁育研究,加強工程化種苗繁育、栽培繁育、規?;M培快繁及移栽等技術集成。開展優質藥材種植技術集成示范研究,系統構建種植管理、產地初加工和儲運技術體系。制定種子種苗質量標準5項以上。新建高標準種苗、種子繁育溫室3-5座,建立2-3個種子種苗繁育基地、規范化示范繁殖基地。建立3-5個藥材規范化種植示范及推廣基地,制定3-5項規范生產工藝及質量標準。
現代農牧業產業技術體系
12、生態畜牧業高效生產技術示范
(1)飼用燕麥新品種選育及關鍵技術研發
重點開展產草型、產籽型、早熟型、抗倒伏型、麥片加工型等專用燕麥品種的選育、現有優良燕麥品種提純復壯、三級繁育體系建設以及燕麥飼草生產過程中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通過項目實施,篩選專用型燕麥品種7-10個,生產的品種達到國家二級標準以上,種子生產田平均種子產量達到220kg/畝以上,研發燕麥專用草產品1-2個,制定相關技術標準4項以上。
(2)柴達木肉牛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
重點開展包括品種選育、飼草料生產、飼養管理、繁殖技術和高檔牛肉生產的系列技術集成和示范。通過項目實施,破解柴達木肉牛產業發展提升的技術瓶頸,建立覆蓋全產業鏈發展的技術規范。通過項目實施,建立相關技術標準(規范)8項以上,項目區牦牛、柴達木黃牛、犏牛的受胎率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10%以上,犢牛的繁殖成活率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15%以上,建立年出欄優質肉牛200頭以上的試驗示范基地2個以上。
(3)家畜疫病診斷與防控技術研究示范
重點開展新型飼養方式下家畜病毒性、細菌性、寄生蟲性等腹瀉病因分析及快速診斷技術研發,梭菌病分離、鑒定和有效疫苗的研制,高效安全長效的家畜寄生蟲病防治等技術示范。通過項目實施,建立青藏高原家畜常見腹瀉類疾病病因目錄,3-5項新型家畜腹瀉快速診斷技術,制定家畜寄生蟲病高效安全防治技術標準1-2項,示范規模30萬頭/只以上,內外寄生蟲驅蟲率達95%以上。
(4)牛羊舍飼或補飼用飼草料精準配制及生產技術推廣
重點開展我省牛羊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的不同需求,以在舍飼或半舍飼期間,通過一系列的機械或生物處理方式,對不同介質的飼料原材料進行處理,精準生產適合本階段的牛羊舍飼或補飼用飼料。同時,建設飼草料互聯網信息及技術集成平臺,平臺集技術、營銷、生產、采購、質量、庫存等信息。通過項目的實施,提高牛羊在整個生長周期中穩定健康的生產,包括穩定的體重增長、奶的持續供應、抗病能力的提高等。3-5項新飼料配方、3-5種飼料生產處理方式,技術標準1-3項,年生產銷售飼草料10000噸。
(5)柴達木絨山羊絨纖維超細型品系培育
通過改進遺傳材料,選育柴達木絨山羊絨纖維超細型品系,建立柴達木絨山羊絨纖維超細型品系培育基地1個,育成柴達木絨山羊纖維超細型品系1個,提出品系標準1個。要求超細型品系個體絨纖維直徑控制在14微米以內,自然長度在4.5厘米以上,個體產絨量不低于350克左右。
13、農業高效生產技術示范
(1)高效智能型設施蔬菜生產技術集成與示范
重點開展溫室能量平衡技術、結構設施技術研究、信息化技術、種植技術研究,研制適于青海設施農業發展需求和高原生態氣候特征、土地利用更為高效、結構更為合理、設施更為先進的新型溫室,研制集高效栽培技術、綠色防治技術、精準施肥技術、栽培基質配制、環境調控技術、土壤撫育復壯技術、生態凈化技術、機械化栽培于一體的種植技術體系。通過項目實施,溫室有效使用面積率≥80%,溫室最低溫≥12℃。實現周年生產,蔬菜單產≥8000Kg/畝。
(2)高原設施蔬菜優質高產安全生產技術集成與示范
重點開展我省主要蔬菜品種的設施化生產關鍵技術的研究,通過對選址區生態條件的研究,選育、制繁種、引進及示范,開展種植模式、日光溫室、鋼架大棚蔬菜高效安全關鍵技術集成研究,包括蔬菜新品種的篩選、嫁接、設施結構優化、水肥一體化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農藥簡施技術、設施自動化調控技術、多連茬連作技術和茬口安排技術等。通過項目的實施,制定日光溫室、鋼架大棚蔬菜高效安全生產技術標準,篩選新品種4-5個,各關鍵技術1套,示范推廣10000畝,技術輻射20000畝以上。
(3)智能型水肥一體化技術集成與示范
重點開展區域非耕地資源調研與布局,對現有節水灌溉施肥設備創新升級,開發專用型設施結構和配套智能化設備,培育和引進適應性新品種,開展有機無機滴灌肥研發和適宜栽培新模式研究示范,建立非耕地設施農業高效生產技術體系。通過項目實施,節水節肥15%以上,增產10%以上,選育品種1-2個,申請專利1-2項,制定規程2-3項,建立示范基地3個,示范推廣面積15000畝以上。
(4)高寒牧區畜禽糞便發酵及有機肥生產關鍵技術集成與示范
重點開展青藏高原高寒牧區畜禽糞便原料進行自主創新,開發適于高原牧區環境及原料的微生物堆肥菌劑、堆肥工藝及技術設備、固液分離技術、沼氣生產技術、低氧、低溫環境高效好氧或厭氧發酵關鍵技術,通過項目的實施,制備可用于當地牧場草地修復的功能性有機肥,實現高原牧區畜牧糞便高值化利用、草場修復肥料制備的有機結合,提高堆肥項目的經濟性和生態學價值,為高原牧區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途徑。
(5)科技精準扶貧
以信息化為手段,以青海省農村信息化服務平臺為依托,開展貧困地區產業技術支撐、科技扶貧示范、科技人才支撐、科技信息支撐四大行動,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工作。通過項目實施,組織1000名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員深入全省42個縣(市、區、行委)開展科技服務,實施10項產業化扶貧項目,建立10個產業化科技示范基地,培訓新型農牧民10000人次以上。
生態保護產業技術體系
14、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
參照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確立的優先發展領域,集成創新資源,研究分析區域特色稟賦和實際需求,明確示范區創建主題、思路和目標,制定規劃和方案。針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瓶頸問題,圍繞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特色資源綜合利用、清潔能源、疾病防治、健康養老、精準扶貧等領域,確定技術路線,加大技術集成,促進技術轉移轉化和推廣應用,支持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打造新業態新模式,形成成熟有效的解決方案。探索科技創新與社會事業融合發展新機制,建設惠民科技創新基地,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15、高寒草地生態系統自然恢復技術集成與示范
針對我省高寒草地長期以來存在的季節性過牧和草畜不平衡問題,利用人工草地置換理論,通過適宜性飼草料加工技術研究、草地培育實用技術集成示范、放牧家畜牧草返青期全舍飼技術以及基于返青期休牧的放牧新模式建立與應用,改變高寒草地牧草生長和供給的季節性不平衡現狀,解決天然草地季節性過牧問題,實現退化草地生態系統的自然恢復。建立高寒草地放牧新模式,研發規范化實用技術3-4個,制定相應的技術規范2-3項。建立試驗示范基地2-3個,培育、休牧天然草地50萬畝。
16、青海高寒沙區工程和綜合治沙模式篩選及集成示范
針對我省高寒流動沙丘的特性,試驗設置不同類型的沙障,從中篩選出優化的適宜青海高寒沙區的優良設置沙障技術和材料,開展不同防沙模式研究。同時,試驗種植鄉土固沙樹種及其引進的優良固沙樹種,從中篩選出適宜青海高寒沙區的灌木、喬木、藥材、草本和微生物菌劑,為青海防沙治沙和生態保護提供技術支撐。建立試驗示范區2000畝;試驗設置各類沙障8-10種,綜合分析觀測比較篩選出2-3種投資少、效率高、防護效益好的治沙模式;試驗種植固沙苗木8-10種,篩選出3-5種適宜的樹種和灌木種;試驗種植中藥3-5種,篩選出2種;種植草種3-5種,篩選出2種;固沙微生物菌劑1-2種。
17、工業廢礦物油回收利用示范
采用循環真空蒸餾工藝設備技術對廢礦物油進行回收利用、對油/水/烴混合物進行集中處理,實現廢礦物油的數量削減、再生循環利用。年處理工業廢礦物油1萬噸以上,經營收入5000萬元以上。
18、節能減排技術應用與示范
加快節能減排共性技術研發和推廣,推動高超臨界發電、低品位余熱發電、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細顆粒物治理、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汽車尾氣凈化、垃圾滲濾液處理、多污染協同處理等新型技術和裝備研發和產業化。采用低溫煅燒技術等,對傳統煅燒窯進行改造,提高生產效率,相比于傳統工藝節能20%以上。提升有色、建材、化石、鋼鐵等行業能源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對生產工藝進行節能優化,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生產能耗下降10%以上。強化高耗能特種設備節能監管,推廣能耗在線監測系統,推進燃煤鍋爐生產、使用全過程技能環保監督標準化管理,加快高效換熱器、高效電機、配電變壓器的開發與應用。
19、國家公園生態保護與建設技術體系研究
圍繞青藏高原科考工作,重點對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生態資源進行調查,摸清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本底情況。開展生物多樣性維持機制及生態系統功能演變機理研究,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技術體系研發,生態適應性綜合管理模式與調控,監測、評估、預警及數據融合技術體系研發。構建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監測網絡體系,為三江源區生態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發展模式,提升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建設和生態安全的決策與管理能力。
20、三江源地區林地生態系統保護技術集成與示范
針對三江源地區的森林現狀,對澤庫縣、囊謙縣、瑪柯河林業區的林地生態系統進行系統調查,分析其病蟲害防治技術、森林火災風險評估確定林地生態系統保護技術,編制林地生態系統保護技術集成與示范規程。完成森林病蟲害的種類、發生面積、危害程度的調查統計;完成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集成及預測預報體系建設,森林火災的預測預報體系。并示范600畝。
21、水泥生產過程智能集成優化節能技術
面向水泥生產過程特點,結合軟件測量、預測控制、綜合優化等多種技術,進行先進控制及全流程優化方面的研發,建設面向節能降耗的水泥生產過程集成控制系統。要求實現年節約標準煤7000噸,年可增加發電量350萬kwh。
高原醫療衛生與食品安全技術體系
開展高原病、地方病、常見病、多發病臨床醫學研究,促進高原醫學、民族醫藥、生物工程等多領域創新融合發展。加強醫學技術集成示范,研發推廣先進、有效、安全、便捷的規范化診療技術,提升重大疾病、重大疫情防控水平;加強基因組、干細胞、合成生物、再生醫學等技術在高原醫學、生命健康等領域應用,發展精準醫學;研究食品藥品質量安全控制技術,建立食品藥品質量安全保證體系和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22、貧困地區多發病防控及診療研究
聚焦貧困地區常見的多發病,結核病、肝炎等重大感染性疾病,以及傷害預防和救治技術等,加強臨床轉化、循證評價、示范應用,引進、集成及示范5-8項重大疾病診療技術和裝備,提升重大疾病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的防控能力。探索具有療效優勢的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案,建立3-5個中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的循證指南和診療規范。
23、高原醫學研究
開展高原醫學基礎理論、診療技術、療效評價及標準等系統研究,創新發展高原醫學診療技術療效評價及標準,形成1-2套創新診療技術體系;建立青藏高原人類遺傳資源采集保藏標準規范和質量管理體系;搭建人類遺傳資源信息管理和分享平臺,實現和中國人類遺傳資源樣本庫信息管理平臺共享互聯。結合基因組、干細胞等技術在高原醫學中的應用,為早期預防及治療高原病提供科學依據。
24、職業病防控
開展職業性塵肺病、化學中毒、噪聲聾、放射性疾病等職業病流行病學調查,加強早期職業健康危害、新的職業病危害識別。研究重點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快速檢測技術,研發有效防治技術和產品3-5項。
25、健康養老技術及服務模式創新
以健康需求為導向,加強新型診療技術轉化,研究引進智能康復輔具、中醫藥養生保健等新型優質健康產品和數字精準智能與一體化的服務模式,提升健康養老服務信息技術水平。探索建立社區居家養老精準服務模式3-5項。
26、構建醫學科技創新體系
加強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和協同創新網絡建設,推進醫學科研機構和臨床研究基地能力建設,促進醫學成果轉化推廣。完成1-3家省上需求迫切的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協同創新網絡建設,列入省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支持序列。
27、醫療衛生大數據運用示范
整合以生物信息學數據、臨床醫學數據和衛生健康數據為核心的多層次數據信息,開發能夠更好用于這些數據信息的獲取、處理、儲存、傳遞、分析和解釋的技術方法,并建立符合“信息安全等級”要求的安全保障、隱私保護系統。建設共建共享的疾病防控、精準醫學、遠程醫療大數據體系,先期實現1-2項重大慢性疾病的運用示范。
28、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數據體系
整合食品藥品安全源頭監測、過程監管、流通監控、疾病溯源等數據,制定規范統一的數據匯集、管理、共享利用規范和信息標準;開發科學合理的平臺接口。構建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數據庫,建立智慧化預警信息,實現食品藥品安全風險分級管理。
29、食品藥品質量安全全過程控制研究與示范
開展食品藥品品質調控、功效評價等研究,開發食品藥品快速檢測技術。完善第三方食品藥品檢測服務。建立食品藥品質量安全保證體系和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提高食品藥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和安全風險防控能力。
新一代信息產業技術體系
30、青海省重大災害預警、評估和防控技術研發
針對青海省雪災、干旱等主要氣象災害、重大地震災害、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的綜合監測預警與防范存在的科學問題,開展青南牧區重大雪災監測預警、應急響應,青海東部農業區干旱監測預警與風險評估,青海省重大地質災害快速識別與風險防控,基于國產衛星數據對湟水河流域地質災害高精度遙感技術研究。建成基于數值格點預報的雪災預警系統,建成我省基于3S的干旱監測預警系統,干旱監測準確率達到80%;建成基于大數據和云平臺的重大地質災害臨災快速預警系統與地質災害災情速報平臺;形成基于互聯網的災害應急響應機制,并完成示范系統。
31、草地生態畜牧業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及優化技術集成與示范
高寒草地生態畜牧業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重點完成省、縣級及各系統架構調整,實現三個示范區縣級平臺的地理信息分析功能,保證系統的整體性和流暢運行。優化完善智能稱重系相關統功能,研發相關稱重裝置,利用大規模、長期、海量的牧場畜群重量數據為合作社以及畜牧業各級主管部門正確的管理決策提供依據。研發手機APP軟件系統,實現手機信息推送,確保各項技術在示范村與示范企業落地運行。提交流暢運行、實現面向全區、示范縣、示范區個層次信息服務系統;提交產品原型2-3件;實現省縣級管理平臺項目示范區環境、草畜生產全程信息化追溯管理系統。
礦產資源開發
32、錫鐵山鉛鋅礦安全與強化開采綜合技術研究
通過對礦山的采礦方法、工藝進行技術改造,新建充填系統工程,更新提高裝備,提高安全生產水平和資源的綜合回收率資源的綜合回收率資源的綜合回收率。要求礦石開采損失率為8.6%,貧化率8.6%;平均出礦品位:鉛鋅綜合7.84%。
33、柴達木南緣難選銅多金屬礦浮選工藝及高效利用技術研究
針對柴周緣金屬礦產資源選冶過程中環境污染嚴重、物耗高、資源綜合利用率低等問題,重點對礦產資源高效清潔提取技術,綠色環保、高效節能、選冶工藝等方面研究,提升金屬選冶高效利用及綜合回收技術。提高銅精礦銅品位20%,鉬精礦鉬品位51%;銅、鉬回收率80%;研制高效選銅藥劑1-2種;伴生有益元素綜合回收率達到70%;尾液回水再循環利用率達85%。
34、柴達木盆地南北緣頁巖氣評價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
以柴達木盆地南北緣頁巖氣評價關鍵技術為研究對象,通過資料收集、實測剖面、路線地質調查,結合正在實施項目的鉆探、廣域電磁法、地球物理測井、分析測試等,確定各時代烴源巖的基本地質特征,開展柴達木南北緣頁巖氣形成條件與富集規律研究,進行綜合評價,建立青海省頁巖氣勘查的評價體系,并以八寶山頁巖氣勘查作為示范,對采用的方法組合進行有效性分析和系統的評價,優選頁巖氣勘查有利目標區1-2處;完成勘查示范區1處。
35、深部地質鉆探關鍵技術研究
重點解決堵漏技術,低溫鉆井液技術,紊流型、減阻鉆井液技術,中深部鉆井液護壁技術。開發構造帶大孔隙漏失層堵漏技術、產狀陡立大節理裂隙漏失層堵漏技術、微孔隙壓力型漏失隨鉆堵漏技術、鹽水環境中水泥漿堵漏技術;開發低溫環境和孔內永凍層低溫鉆井液;開發攜粉能力和潤滑能力增強型的鉆井液技術;開發水敏地層低失水鉆井液、松散地層膠結型鉆井液;開發難鉆的堅硬致密巖層、強研磨性地層復合鉆進工藝綜合應用技術一套;基于技術經濟的考量,研究總結適合于高寒地區深部鉆探的鉆孔結構和套管程序;申請專利3-5項以上。
36、柴北緣戰略性新興礦產找礦突破及關鍵技術示范
以柴達木盆地北緣地區干熱巖、貴金屬、鈾礦、稀有稀土礦等為研究重點,圍繞制約找礦突破的重大地質問題及關鍵技術,研究成礦地質過程、成礦作用與構造演化的時空耦合關系,構建典型礦區資源勘查評價技術,建立不同類型礦床成礦模式、找礦模型預測理論和技術體系;實現典型礦區及外圍戰略性新興礦產資源地質找礦新突破。新增鈾礦資源量2萬噸,鈮鉭銣稀有及輕稀土礦資源量4萬噸,多金屬礦資源量1萬噸。
37、廣域電磁法在青藏高原北緣深部探測技術研究及應用
針對青藏高原特殊自然環境,進行物探深部探測儀器設備研發改進,開發適宜于不同類型礦產資源的二維、三維反演成像系統。查明重點區段巖漿巖三維空間分布特點、巖漿與成礦作用關系、盆地分布與資源效應,構建青藏高原北緣重要金屬、頁巖氣、干熱巖、深層鹵水礦床深部找礦模型,促進青藏高原北緣區域深部找礦工作。建成適宜于金屬礦等不同成礦模型的二維、三維反演成像系統1套;提交金屬礦深部找礦靶區3-5處,頁巖氣勘查靶區3-5處,深層鹵水鉀鹽礦勘查靶區3-5處,深層干熱巖資源勘查靶區3-5處。創建頁巖氣、深層鹵水、干熱巖資源勘查及青藏高原綠色勘查方法技術組合。
(二)申報要求
1、企業牽頭承擔的項目采取事前立項事后補助的方式進行支持,重點支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和科技小巨人企業開展研究示范。
2、現代農牧業產業技術方向重點支持國家級、省級農業園區入駐企業。
3、項目科研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3:1,總經費與項目科研經費的比例不低于5:1。
(三)管理處室聯系方式
1、支持方向1-2,4-10
管理處室: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處
聯 系 人:李 冰 劉永慶 王杏芳 米 杰
聯系電話:0971-8244566
2、支持方向12-13
管理處室:農村科技處
聯 系 人:常麗娜 苗希春
聯系電話:0971-8233815
3、支持方向11,14-37
管理處室:社會科技發展處
聯 系 人:楊廣智 趙以蓮
聯系電話:0971-8244588
4、支持方向 3
管理處室:青海省農村牧區能源辦公室
聯 系 人:吳紅軍 李曉硯 趙福昌
聯系電話:0971-8244844
三、科技合作專項
(一)援青專項
支持符合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的《“十三五”科技援青規劃》目標與任務中所涉及的各類需求。通過科技援青機制,兩省市科技廳、委分別以科技計劃立項的方式支持本省地方組織的以及高校、科研單位、企業與對方共同合作承擔的科技項目,青海省地方及科研單位、企業與對口省市科技型企業緊密合作、共同實施的跨區域合作項目的科技需求。
通過科技援青專項實施,共同引導和支持雙方聯合爭取國家政策上、項目上的支持;加快青??萍紕撔聞摌I平臺和服務體系建設及人才培養;促進對口援青省市技術成果在青海的轉化應用;對口援青省市產業向青海轉移。
1、支持方向
依托科技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科技口部門聯合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蘇、山東、湖北、安徽、四川、陜西、廣東、甘肅、山西等省市科技部門的科技援青機制,支持本省企業、科研機構、高校與上述各援助省市的企業、科研機構、高校聯合申報科技援青項目。
支持在生態保護和治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鹽湖化工等重點領域的聯合研究開發;支持符合科技援青規劃并與我省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對口援助省市的先進科技成果在青海省轉化應用。支撐圍繞地方特色產業和區域經濟結構,將適用技術在我省地方轉化、示范、推廣應用及人才培養,提高基層科技創新水平。
2、研究目標
應用研究類項目突出技術、人才方面的援助培養與合作,提升我省科研團隊整體水平及提升基層創新能力;產業化類項目突出援助省市、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與青海省企業、大學、科研機構和地方之間的產學研合作,促進先進技術成果在青海的應用;平臺建設類項目突出兩省科技園區的交流合作,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3、申報要求
(1)科技援青項目在申報本省科技計劃項目的同時,原則上要求外省合作方要申報所在援青省市相應的科技計劃項目,外省合作方所申報項目同時送我省備案,由我省向相關省市推薦,雙方省市給予相應立項支持。
(2)科技援青項目應簽有責、權、利明確的合作協議,并在協議中按照互利共贏的原則,對合作給予雙方的有益之處予以說明,以利于援助省市給予立項支持。
(3)重點支持已獲得支援省份立項的研究內容和方向。申報項目已獲得援助省科技行政主管部門立項的,我省可直接立項(培訓類項目除外)。
(4)申請資助經費不高于省外項目支持額度。成果轉化類項目總經費與項目科研經費的比例不低于3:1。
4、管理處室聯系方式
管理處室:青海省科技廳國際合作辦公室
聯 系 人:焦士元(湖北、安徽、四川、廣東)
顏有奎(北京、天津、陜西、甘肅、山西、上海、浙江、江蘇、山東)
聯系電話:0971—8233278
(二)國際合作專項
根據科技部等四部委印發的《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結合我省科技工作實際,引導、支持我省具有較強對外科技合作基礎和合作能力的企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與國外相關機構開展的相關研發活動,以及通過我省國家科技合作基地開展的國際合作項目。通過合作研發、人才及技術引進、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等方式,實現對國外科技資源的有效利用及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加快關鍵技術的突破和成果轉化應用,鼓勵有條件企業“走出去”。
1、支持方向
通過政府間雙邊和多邊科技合作協定或者協議框架確定,并對我省科技、經濟、社會發展有重要支撐作用的政府間科技合作與交流項目;圍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的技術合作研究、科技援外及已在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有實體合作的產業中開展的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科技部認定的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以及以建立國際科技合作基地為目標申報的項目;引進技術或設備,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夠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或專有技術的項目。
2、研究領域
在清潔能源技術研究與開發、鹽湖資源和其它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及可持續發展、生態保護和特色資源挖掘與利用、信息服務領域、人口與健康科學領域等合作重點領域所開展的國際科技合作。
(1)清潔能源技術研究與開發
重點支持清潔能源材料開發、生物質能源利用、農牧區用能體系建設等關鍵技術本土化研發。
(2)鹽湖資源和其它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及可持續發展
重點支持鹽湖資源綜合利用、金屬材料、有機和非金屬材料產業開發的新方法、新技術。
(3)生態保護和特色資源挖掘與利用
重點支持生態監測、生態治理、生態補償等關鍵技術;生態畜牧業、中藏藥開發、特色農業資源開發、高原生物資源利用等技術。
(4)信息服務領域
重點支持涉及信息服務產業的農牧業信息化與標準化、醫療、教育等信息化、智能化應用技術。
(5)人口與健康科學領域
重點支持涉及高原醫學、人口健康的發病機理、防治技術的聯合研究。
3、申報要求
(1)項目合作目標明確、合作渠道暢通,項目申報單位與外方合作伙伴需簽署合作協議,并在協議中明確投入、分工、成果分享方式等內容。
(2)合作項目外方須有一定比例的資金投入或以科研設備的使用轉讓、勞務、講學、訪問培訓費用等方式折算投入。
(3)國際合作產業化項目科研經費與申請資助經費的比例不低于3:1,總經費與項目科研經費的比例不低于3:1。
4、管理處室聯系方式
管理處室:青海省科技廳國際合作辦公室
聯 系 人:焦士元 顏有奎
聯系電話:0971—8233278
編輯:zhuyu